赛乐洁整理最新报告:处方外流的机遇来了。
近日(3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处方流转系统,构建医疗机构医师电子开方、药师电子审方、药品零售企业配药、物流送药上门或患者就近便捷取药的药事服务新模式。
通知称,支持和鼓励医院、药店、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处方流转、药品物流配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药事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提供审方、合理用药咨询和精简处方等社会化药事服务。
同时,推广智慧药房,鼓励医院处方外配、信息共享,改造传统药品保障流程,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药事服务。
这也是广东、甘肃、广西、四川、辽宁、江西等多省市,“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地工作的要点。其中,率先发布文件的广东省,已有医院借助处方流转平台开出了首张处方。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各地处方流转平台的逐步建立,处方外流的“红利”也将真正落地。
事实上,随着医药分开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推开,4+7带量采购实施方案进入执行期,处方药进院的难度越来越大,处方外流已经成了大批药企的“救命稻草”。
而随着药房托管被全面叫停,以及国办《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在各地落地,在业界已有的处方外流模式中,广东模式,包括建立处方流转平台、推广智慧药房为主的一系列措施,已经成为主流。分析人士认为,以此为基础,4000亿处方外流市场将迎来井喷。
政府主导
多地搭建处方流转平台
处方流转来了。
按照部署,海南省的处方流转信息系统将于2020年建成。而在此之前,广东、福建等地的流转平台已经上线。
据媒体报道,2018年10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上线处方流转平台服务,自费患者在医院看病后,处方流转到该平台,平台提示患者到附近有资质的药店取药,或者配送到家。医院药房和平台药店的药同规同价。
两个月后(2018年12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在全省率先允许门诊患者自主选择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福州市的电子处方流转信息共享平台是基于医保信息化系统延伸建设,可以确保医保基金和患者隐私“双安全”,确立电子处方流转信息共享平台的公益性。
事实上,处方外流作为一块“大蛋糕”,据行业估计,到2020年,其市场份额可以达到4000亿元。因此,处方外流市场不仅是业界布局的关键,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已纷纷入局,目前已形成院边店、DTP药房、新零售等多种模式。
尽管如此,如何证实处方真实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一直是各界关心的问题。而以医保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搭建的处方流转平台,以其独到的监督优势,似乎可以解决难题。
或也正因为此,自2018年4月28日,国办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在政令推动下,搭建处方流转平台正成为主流。目前以广东为起点,甘肃、广西、四川、辽宁、江西等多是省市已发文。
分析人士认为,以各地处方流转平台为基础,处方外流时机已趋于成熟。
4+7助力
处方外流市场将迎井喷
4+7带量采购试点落地,正成为处方外流关键契机。
3月以来,上海、辽宁、天津等地频频发布4+7带量采购实施细则,国家医保局的医保配套措施也已公示。与之同步,颠覆医药行业的4+7带量采购已进入执行期。
4+7带量采购试点城市60%的市场份额将由中选品种独占,但,相应产品价格要大幅降低;而其竞品则需竞争剩下的40%市场,同时也必须按照各地规则,实现梯度降价。这也意味着,相关品种的医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在带量采购试点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业界分析,药企销售重点转向院外已成必然,处方外流市场将井喷。
众所周知,处方外流并不是新概念,而过去由于药品加成、带金销售等原因,药品是收入项,公立医院主观上没有处方外流的动力,70%以上的处方长期滞留在医疗机构。
近年来,我国医药分开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药品已转为成本项,公立医疗机构促进处方外流的积极性加强,特别是在2018年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管理局联合发文,正式叫停药房托管以后。
米内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药品销售总额达17131亿,其中公立医院占比为67.4%,较之此前已有所降低。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两票制、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医改新政的持续落地,流出院外的处方量将持续增加。
IMS预测,2020年我国处方药市场总规模可达18900亿元。另据行业预计,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将达到5200亿元。届时,这一市场也将成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零售企业的必争之地。
而药店分级等政策的之下,分析人士认为,在此过程中,直接对接生产企业,且专业服务能力更强的业态,如DTP,更有可能承接利好。